Monday, June 30, 2014

SIN CHEW FINANCIAL PLANNING Q AND A : 退休後如何運用資產?



退休後如何運用資產?

2014-06-29 19:28

署名一般市民的讀者來信提問有關財務規劃的問題,他們是上班族。
以下是他們提供的財務數據:月收入:丈夫14千令吉、妻子8千令吉。
資產:雙層排樓(市價:35萬令吉)、雙層店屋(市價:50萬令吉)、汽車(市價:4萬令吉)、存款:45萬令吉、10萬新幣、外幣定存:2萬澳幣、信託基金:11萬新幣、股票投資:5萬新幣、黃金:500克、公積金:丈夫25萬令吉、妻子22萬令吉。
月開銷:6千令吉、大兒子學費:未定(未決定報讀哪一所大學)、小兒子學費:3年內每月1千令吉、父親療養費:每月2千令吉以上。
保險:年繳15千令吉(全家四口壽險、醫療保單、2個兒子教育保單)。
請問:
1.以上財務分配/投資正確嗎?該怎麼分配才更恰當?
2.目前丈夫和妻子已經45歲,到了幾歲就能退休?
3.退休後,應該如何運用現有資產或投資?
答:從來信的敘述,署名一般市民的讀者,財務狀況強穩、現金儲備豐厚,而且沒有提及尚有房屋、店屋、汽車貸款分期等負擔,除了生活開銷,接下來比較大筆的應該是孩子的教育基金。
不過,一般市民讀者,在信中沒有提及2名孩子的年齡,我們假設大兒子19歲、小兒子16歲,這樣或許可以預估、他們還有幾年時間將進入大學深造。
一般市民目前的年齡來看,在現有的僱用法令,2人可以工作到60歲,除非是對工作已經很厭倦,否則,繼續工作1015年,可以讓公積金儲蓄倍增、退休儲備金也比較雄厚。
另外,信中沒有提及2人的工作性質,從薪資的數目來推論,2人屬於中、高收入階級,賺取的定期存款利息,算是風險不高的投資回酬。
除了馬幣、尚有新幣、澳幣存款,只是定期存款利息不高,在面臨通貨膨脹的衝擊時,會造成資金的價值被削弱,導致可供消費的收入變相減少。
可投資產業
一般市民的現金儲備來看,可以考慮購買一個產業單位供投資,在大多數時候,產業的價值將持續上升,除非政治、經濟不穩定則另當別論。
談到產業的增值,過去5年,平均年成長率在10%15%之間,一些地區的增值幅度更大,因此,比起銀行的定期存款利率較為可觀。
一般市民讀者家庭來說,可以說該有的都有,房屋、車子、存款、保險、單位信託、股票、黃金等投資工具,惟一要做的是,時刻關注市場動向,然後按情況調整投資。
關於一般市民讀者提及的幾歲適合退休,這要看一般市民想要的是怎樣的退休生活,是否常要出國遊山玩水,或是多數時候留在家鄉過隱退生活,得空時梳理盆栽、寫字、畫畫,偶而與朋友喝茶、下棋,這樣所需的退休準備金,應該不會過於豐厚。
孩子本地海外深造費用差別大
至於孩子的教育基金,在本地與到海外深造,費用也可以有很大的差別,在海外深造,費用可以比在本地多出一至兩倍,主要看所選的科系,以及前往哪一個國家就讀,而且一些時候外匯兌換率波動,影響也相當大。
舉個例子供參與,5年的醫學系,很可能需要50萬令吉,而且這只是目前保守的估計,等到一般市民讀者的孩子上大專學府時,可能不只是這個數目,其他一些科系如建築系,4年課程需要40萬令吉是最基本的要求,這裡指的是學費加上生活費。
當然,文商一些科系的學費會稍微便宜一些,只是在外的住宿與生活費則一樣。
大家都知道,前往歐、美、澳、紐等國家深造,所需要的費用皆相當高,在本地就讀,費用至少可以減半,從這裡,一般市民讀者可以大略預估孩子所需的教育費用。
本期主答:永佳財務規劃公司首席理財規劃師陳建業碩士(星洲日報/投資致富‧財富問診‧文:鄭碧娥

Thursday, June 19, 2014

SIN CHEW PROPERTY Q AND A 產業問診: 租約佣金有收費架構?



業問診
文/鄭碧娥

 租約佣金有收費架構?
署名的讀者提問有關租約佣金的事宜,他,是否有收費架構供參考?
另外,關於買賣業,業經紀可徵收的抽佣比率,是否有一個可以參照的比例?他指出:“父親準備售其名下一間店屋,在接洽業經紀之前,我們想稍微瞭解經紀的抽佣百分比。”
*       *       *
答:實力業經紀公司總裁陳建業指出,根據收費架構表的指示,不超過3年的租約,經紀的佣金是不超過1.25個月的租金。
假設1個月租金是1千令吉,經紀可領取1千250令吉,如果是3年以上至不超過4年,經紀的抽佣是1.5個月的租金、超過4年至5年1.75個月租金;假如超過5年(不包括更新選擇權)收取1.75個月租金做為佣金。
另外,超過5年(擁有更新選擇權)1.75個月租金,加上每年可額外徵收0.25個月的佣金收費。最低收費是擁有相等於1個月租金的抽佣,假如租期少過1年,則以按比率計算。
此外,經紀可以徵收的附加收費包括:印刷、文件的費用、交通費(經紀的辦事處與業所在位置、超過40公里以外地區才可要求徵收)、在媒體刊登廣告的費用、告示牌、小冊子及其他促銷資料。(註:惟有事先獲得客同意才能要求徵收這些附加收費,事先沒有照會客、或是客不同意是不能提出額外收費要求。)
經紀可索最高3%收費
提到業買賣的抽佣收費,陳建業,土地與業的,經紀可向業主要求的最高收費為3%,買賣雙方如果基於業交易價較大,協商好低於3%的抽佣收費也是可能的事,總之不能超過業售價的3%。
其他服務如聯營協議、售賣公司等交易,經紀的最高收費也是3%。
不過,以上收費架構不施用在大馬出售外國,或是在海外出售大馬業的交易。

Sunday, June 15, 2014

SIN CHEW FINANCIAL PLANNING INTERVIEW : 升息在即?理財師授招保財富

升息在即?理財師授招保財富

  •     
最近出爐的經濟數據火紅引發過熱之虞,也讓市場日益相信國家銀行或會宣佈調升利率加以調節。
國行會否在7月或下半年升息,各界看法不一,大家都希望維持同樣利率,免除高息貸款負擔。
調高利率,除了正面衝擊企業貸款,也將影響個人貸款及家債,無論何時升息,個人理財方案勢必作出改變。
應對升息,從債務管理到投資工具的調配,你做好準備了嗎?
林志輝:先減債再增定存
針對升息後對個人財務的影響,理財師林志輝表示有利也有弊,因為這將影響高債務者的收入,主要是他們須動用更多收入償還貸款利息,不過,對債務比例較低者而言是好事,不用給太多利息,把收入存入銀行,可享有較高利息。
他說,一旦升息,應儘量減少負債,比如善用公積金降低房貸負擔,若還欠卡債,應提早轉換成利息較低的私人貸款,同時縮減不必要的開銷及增加應急儲備金數額,但是增加的數額視個人經濟狀況而定。
“建議個人須準備3至6月的應急儲備金,比如本來1個月預算為2千令吉,3個月6千令吉,一旦升息,每個月可增至2千500令吉,以應付升息後增加的貸款利息。”
另外,他也指出升息對經濟有一定的影響,以1997年亞洲經濟風暴升息後狀況來看,房產都會降價,然而這次若升息,房產值不值得買,有賴於跌幅多大及升息比例多高。
至於理財投資工具的調整,他認為增加定存前,須先衡量本身背負的債務規模,若負債高,不建議把太多錢鎖在定存,若升息基點低於0.5%,定存利息頂多增至3.5%,民眾依然可投資提供6%利息的債券。
楊詠俊:投資應趨保守
理財師楊詠俊認為,如果升息,將冷卻市場過熱現象,包括股市及房產,而且明年4月1號實行消費稅,將直接衝擊消費市場,影響股市活躍度。
“熱錢決定股市活躍度,一些股票經紀透露,目前散戶已少進場,多數在靜觀其變,等著國行下一步動作,一旦升息,預計股市將冷卻,投資者不願承擔風險,轉而選擇定存。”
他指出,升息將讓理財投資策略傾向保守,投資工具包括低風險的定存、黃金及基金。
至於升息後是否該買房,他說目前發展商提出的房屋售價,基本上已納入未來3年的消費稅數額,因此他認為,除非是自己住才買房產,若是以投資為目的,很難保證房價將如過去5年般雙倍增長。
“這個時期投資房產須注意地點,最好是首要地點(Prime area),不過目前市面上只有20%至30%房產位於首要地點,其他皆位於很少人知道的地點。”
他說,投資房地產有2個考量,即租金及增值回酬,如今許多房租未必能完全補貼房貸,房子增值與否更是個疑問。
“市場上許多2009年買的房產,至今房價已雙倍增長,相信未來5年房價很難再以相同速度增長,即使走揚,漲幅也無法如之前這麼高。”
管理債務從減卡債開始
個人債務管理方面,他認為一旦升息,最佳管理策略是先從減卡債開始,尤其是現代人,生活模式多趨向消費,能夠每個月還清卡債,是控制開支及管理個人債務的良好開端,若可如期實行,管理其他貸款不成問題。
“銀行批准信用卡申請,信用額度通常超過個人可承擔的5至10倍,信用卡消費,除了利息,明年還須納入6%消費稅,加上偶爾超支狀況,如果沒按月還清,欠額將越來越高。”
陳建業:轉換貸款先做功課
理財師陳建業表示,升息鼓勵儲蓄,減少開銷,市場流動資金少,消費能力將下滑及放緩,導致商家生意萎縮,貸款高利將令他們無利可圖,唯有縮減人手。
“不排除有些人可能受此影響而面臨失業窘境,所以建議大家必須有一筆3至6個月的定存資金,在失業期間提供應急緩衝。”
他建議,民眾如果持有浮動利率貸款,應在升息前,先洽詢銀行更換貸款浮動利率至固定利率,不要等升息後才換。
“更換至固定利率有2種做法,即找貸款銀行洽談更換至固定利率的可能性,如從傳統貸款(Conventional Loan)更換至伊斯蘭貸款,另外一個方法是尋求非金融機構貸款,如建築工會及保險公司,因它們通常不受利率影響,可提供固定貸款利率。”
投資工具方面,他認為債券比基金更適合在升息後投資,主要是債券通常都在升息後提高利息,回酬可能比股票高,狀況剛好相反。
“基金有多種投資組合,包括投資股票、現金及債券的基金,大家可選擇性投資,可注重一些以債券為主的信託基金。”
李文暢:負擔加重調整收支
理財師李文暢直言,已簽定的債務勢必承受升息影響,建議大家從收入及支出方面著手,補貼增加的利息。
“面對升息,肩負債務者都要有心理準備,因為1萬令吉的貸款,若利率增1%,就須多付100令吉,而這筆額外開銷,唯有通過賺多一點或少花一點來取代。”
對於打算申請車貸、個人貸款、定期貸款及商務貸款者,他建議在升息前趕快行動,主要是這些貸款都以單利計算,受升息影響程度比復利更大。
“新車及二手車貸款同樣逃不過利息上漲的問題,房貸則以復利為主,貸款期限長及採用浮動利率機制,如果已簽署貸款協議,比較難換,因此在升息前買房,最好採用固定利率。”
他說,如果能把所有債務對總收入的比例控制在三分之一,則無須擔心升息問題,若是總債務低於總收入的50%,屬可接受範圍,但必須控制,不可超過50%界線。
“若是總債務佔總收入50%以上者,屬危險水平,因為一旦升息,利息侵蝕將導致可支配收入變少,需要更充份的財務準備。”
至於3至6個月的應急儲備金,他認為這筆錢不是為了繳付利息,主要目的是應付短暫失業、暫時不能工作及轉換工作時的收入空窗期而設。
“如果工作領域較熱門,選擇較多,3個月應急儲備金就足夠,若是冷門、工作機會較少的領域,建議為自己存6個月的應急儲備金。”
短期投資免影響回酬
為避免下半年國行升息影響投資回酬,投資工具方面,李文暢建議投資以短期性質為主,包括定存、債券基金及貨幣基金,股票則避開債務較高的上市公司。
“定存期限設定在1至3個月,待升息後才考慮存放半年或一年,基金則可選擇貨幣基金及乘數效應較小,升息敏感度較低的短期債券基金。”
6策略渡過升息考驗期
升息來臨,未有心理準備者可能會有點措手不及,比如說,申請貸款時,突然發現利息比上個月高了零點幾%,頓時被“升息”攪得心煩意亂,自亂陣腳的後果就是“急病亂投醫”,結果越弄越多問題,最終得不償失。
應對升息,大家應根據個人財務狀況及資金鬆動程度策略性理財,結合各界意見,尋找最適合本身財務需求的方法聰明理財,而不是盲從市場趨勢,隨波逐流進行毫無意義的投資。
以下有幾項升息應對策略供參考,希望能幫你渡過升息理財的考驗期。
1.培養定存習慣
按每月資金需求量增加儲蓄額,養成按時將活期存款轉為定存的習慣,獲取最多的利息,而不是突然之間把所有儲蓄存進定存戶頭,以免急需用錢時被迫提早挪用定存,無法享有高息回酬。
2.暫緩長期/固息債券投資
固定利率及長期債券受升息影響較大,如果投資收益率低於定存利息,應暫緩這部份投資,轉移至短期債券,債券可分為國債及企業債券,一般上,除非國家破產,否則國債風險及回酬都會比企業債券低。
3.主打偏債型及貨幣基金
升息將提高債市和貨幣市場的利率預期,宜加碼投資以債市和貨幣市場為主的基金,降低風險較高的股市型基金投資額,因為股票市場對升息反應較敏感,可能影響股票型基金回酬。
4.謹慎選股投資
一般上,升息將導致投資者抽離股市,把資金存放在銀行,以賺取較高利息,這時候宜觀察市場對升息的反應,採取多看少買策略,若負面影響較大,應減少股票投資,尤其是負債率高的公司,貸款利息走揚將侵蝕盈利及派息能力。
5.房市投資見好就收
雖然房地產長期回酬依舊看好,但是升息後每個月房貸將加重,如果是抱著賺取“價差”的心態進入房市,當房價來到高點時應放緩腳步,見好就收。希望獲取租金回酬者,更不應該在升息時買房,尤其是房價漲幅高於租金漲幅時,買貴屋付高息,將拉低投資回酬率。
6.升息後再買儲蓄險
固定利率增額壽險為儲蓄險的一種,如果利率不是隨著市場利率調整,建議在不影響保障前提下,暫時不要買,等升息之後再考慮也不遲。
這是因為升息後,固定利率型的儲蓄險報酬依然維持在升息前水平,可是銀行的定存利息卻隨著市場利率調漲,如果在升息前買固定利率儲蓄險,那可真是虧大了。
總結:
升息於否,我們應隨時做好準備,尤其是受升息影響較深的債務,無論是個人還是家債,應按期償還,唯有妥善調配資金,才能擁有更多空間探討新的理財策略,應對升息效應。
全球經濟尚存有未知數變化,當局何時升息更難預測,但是,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趕快趁升息前檢討你的財務狀況吧,肯定利多於弊!
(星洲日報/投資致富‧焦點策劃‧文:郭曉芳)

Monday, June 2, 2014

SIN CHEW FINANCIAL PLANNING Q AND A : 月入萬二‧想買新車新屋

月入萬二‧想買新車新屋

  •     
讀者文先生今年50歲,是一名工地經理,妻子47歲,是家庭主婦,他們育有一對兒女,女兒15歲、兒子13歲。丈夫每月淨收入1萬零800令吉;花紅一年大約15萬令吉(已扣除公積金與所得稅),丈夫每年加薪幅度大約是10%。
以下是他在信中提供的每月開銷數據(RM)
●半獨立房屋貸款分期:2,400(供期18年)
●雜費:826(水電費、排污費、電話費、門牌稅和地稅)
●兒子費用:1,380(私立學校、補習費、車費和食物)、女兒費用:500(補習費、吉他課程、電話)
●保險:1,500(全家包括車險)
●車油:300(12年車、已供完貸款)
●父母零用:300
●家庭費用:1,500
●其他:1,000
●總共:9,707
文先生公積金儲蓄85萬令吉、太太7萬令吉、目前擁有一間房屋,準備將房屋出售,預料可拿回22萬令吉。
另外,他們打算明年購買一輛18萬令吉的新車,如果可以,想再買一間90萬令吉的房屋;不過,丈夫打算多做5年、就是55歲退休。

請問:“以我們的經濟狀況可行嗎?還有孩子的教育費,以及我們退休後所需的費用。”
答:在本地市場,文先生屬於高收入群,如果加上每年15萬令吉的花紅,月入加上額外收入相等於1萬2千零50令吉,扣除開銷尚有大約2千350令吉;假如每年都能獲得調薪10%,每月盈餘將超過3千、4千令吉,這是相當不錯的收入水平。
55歲退休可行
2013下半年生效的受僱年齡延長至60歲措施,意味文先生在職場尚有10年的時間,假如孩子的大專教育費籌備妥善,文先生希望在55歲退休是可行的目標。
說到多購買一間90萬令吉的房屋,如果供期只是10年,每月的貸款分期相信會很高,另外,文先生目前供著的半獨立式房屋貸款供期是18年;可是,沒有提及已供了多少年、還剩下多少年,如果所剩年限不長,假設是超過10年,將房屋脫售之後,可領回的款項也不多。
信中文先生提及準備脫售一間房屋,可領取22萬令吉,假設首期購屋款最多是20萬令吉,需要貸款70萬令吉貸款,還要大約3萬令吉的買賣合約律師費、印花稅及其他費用。
作為參考,假如文先生貸款70萬令吉,供期10年、15年、20年、25年及30年的分期,付款大約是7千100令吉、5千200令吉、4千300令吉、3千700令吉,以及3千500令吉。
除非文先生降低貸款比率,轉為貸款50萬令吉,在賣掉其中一間房屋後,擁有首期屋款22萬令吉尚需另外籌措18萬至20萬令吉。
假設貸款50萬令吉,供期10年、15年、20年、25年及30年,分期付款大約是5千100令吉、3千700令吉、3千100令吉、2千700令吉,以及2千400令吉。
這樣看來比較容易實現,可是,手中現款會相應減少許多,以文先生的年齡,獲得考慮的貸款分期最高年限是15年,比較理想是10年。
另外,假設準備購買18萬令吉的新車,若貸款90%,供期9年,每月供款在1千600至1千700令吉之間,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高等教育費胥視情況
說到孩子的高等教育費,這要看是在本地或是海外大學就讀,若是海外又得看是哪一個國家,再來是唸甚麼科系等等。
在本地大專學院,也要看是公立或私立學府,同樣的,還要看是讀甚麼科系,有些科系3年、有些4年,也有一些的課程是5年。
保持估計,在本地大專院校就讀,兩個孩子的學費、雜費、考試費、加上在其他州的住宿、伙食費,總共需要30萬至40萬令吉,假如是到海外就讀,費用至少要加一倍。
對一般的家庭,退休後的開銷大約是退休前的一半水平,前提是貸款供期已經還清、孩子已經畢業,所需的是生活起居伙食費、醫藥費、休閒開銷,以及一些人事的應酬費;如果孩子仍未畢業就進入退休生涯,費用則另當別論。
本期主答:永佳財務規劃公司首席理財規劃師陳建業碩士(星洲日報/投資致富‧財富問診‧文:鄭碧娥)


SIN CHEW PROPERTY Q AND A : 2年前賣了排屋, 門牌地稅單未易名

產業問診
文/鄭碧娥

2年前賣了排屋
門牌地稅單未易名

李先生來信說,2年前,他賣了一間舊的排屋,交鎖匙時,律師交了一張表格給買方簽署,同意水、電費、排污費及地稅等在14天內換名。
可是,至今門牌稅及地稅仍是李先生的名字,電費、水費、排污費則已經換為買主的名字。
 
請問:
1.門牌稅及地稅還是舊屋主的名字,如果新屋主沒有去還,對舊屋主會造成哪些不利的影響?
2.門牌稅及地稅拖欠多久沒有還,市議會將會充公房屋?
答:實力產業經紀公司總裁陳建業說,李先生最好能親自到土地局、市議會瞭解,為何房屋賣了2年,地稅單及門牌稅單還是李先生的名字?
從來信的敘述,律師樓給買主簽署相關的表格,若有呈交相關的政府部門,名字的轉換都會獲得更新,即使不能在半年內更新記錄,最多一年內業主的名字也可以更新。
地稅單及門牌稅單仍是賣主的名字,假如買主沒有按時償還、或是沒有償還,對業主不利的地方是會被徵收遲付款利息,若持續一段時候仍沒有連本帶利償還,市議會可以充公屋內值錢的東西。
以李先生的所敘述的情況,屋內東西是新買主的資產,李先生受影響並不大,可是,門牌稅單名字是李先生,李先生也無法避免完全沒有責任。
在一般的情況,轉換產業名字是律師樓負責辦理,在這過程中出現的閃失,是否負責轉交文件的送信人疏忽了,或是有其他我們猜不到的原因。
可到市議會辦理易名手續
關於門牌稅的名字轉換,買主可以帶齊相關文件到市議會辦理,假設李先生聯絡不到買主,本身也可以上一趟市議會,所需的文件包括買賣合約複印本,只需前後有重要資料那幾頁、大馬卡(不妨也準備複印本)。
到了市政府相關部門,李先生告訴有關部門的職員,表明本身已在某年、某月、某日脫售該排屋,希望該部門更新記錄,將李先生的名字換上新的業主。
雖然說這些事務不應由李先生來煩惱,不過,在自己能夠辦理的情況下,與其等待別人處理,還是自己來,以免夜長夢多。
另外,地稅單仍是李先生的名字,這意味李先生名下還有多一間房屋,嚴格來說沒有好處,至於說壞處有哪一些,這裡就不多說了。
由於個別地方政府的施政方針稍有不同,特別是不同州屬之下的地方政府,多久時間沒有償還門牌稅,將會遭市議會採取行動對付,很難一概而論
如果您有任何关于地产,财务,规划,遗嘱,我都高兴能帮你解疑.本人曾 经是报章,电台,电视专栏作者或者受访,如星洲日报,南洋商报,中国报,新明日报,星报,太阳报,RTM2,TV8,精明理财,商天下,商海,财经等.以及在各机构与团体讲座.目前,我受委托在精明理财主持回答有关房地产的问题以及在星洲日报回答有关财务规划的问题.我是”人人理财,看钱看厚”.谢谢!


SIN CHEW FINANCIAL PLANNING Q AND A : 月薪1200‧現金如何增值?



月薪1200‧現金如何增值?
2014-05-11 19:27

讀者黃女士,38歲,任職商場書記,月薪凈值1200令吉,先生今年45歲,是一名營業銷售代表,月收入2800令吉。
目前她與先生家人一起住,沒養育小孩,積蓄不多。現階段資產分別有:股票價值6千令吉、一間雙層排屋(角頭單位):價值30萬令吉、每月份期付款700令吉,供期還有23年,作為投資用途,房屋位於新山。
第二間是單層排屋,位於家鄉,每月份期付款1千令吉,還有10年供完,尚欠154千令吉。準備55歲退休後回鄉居住,價值21萬令吉,公積金儲蓄43千令吉,股票信托12萬令吉、教育基金價值14千令吉。
此外,醫藥卡保險投資價值20萬令吉,36種疾病險3萬令吉、人壽險保障5萬令吉。
黃女士補充,其月薪凈值1200令吉,雙層排屋租金900令吉、單層排屋租金600令吉、股票信托儲蓄利息600令吉,總共3300令吉。
現階段每月的開銷分別是:兩間房屋貸款供期1700令吉、本身醫藥險、退休基金保險550令吉、生活開銷450令吉、父母零用錢150令吉、車險100令吉,以及教育基金投資100令吉,總共3千零50令吉。
問題:
1.如何讓我的現金進一步增值?
2.我們能否在55歲之前退休?
3.如何規劃我們兩人的退休生活?

答:黃女士信中只提及丈夫的收入,卻沒有提供開銷數據,是不是丈夫的收入,在應付他個人開銷後已所剩無幾?
無論如何,我們只能以黃女士個人的薪金、加上租金收入及其他投資回酬,在財務規劃方面提供一些意見。
從來信提供的數據顯示,黃女士的收入在扣除開銷後,還剩下250令吉,其實並不多,在每日的生活,總得保留一些現金,這樣才比較鬆動。
公積金退休前勿隨意動用
信中沒有提及現金儲蓄,只有公積金儲蓄;根據一般的理財原則,公積金儲蓄最好是供退休後養老,在這之前,最好是不要隨意動用,況且公積金目前的派息率比定期存款高,雖然可能不如一些風險較大投資工具的回酬。
另外,雙層排屋的房貸供期還有23年,屆時,黃女士已經61歲、先生則年屆68歲,因此,若談論在55歲退休、似乎有些難度。
比較理想的個人財務規劃,不外是在退休之前,或者已經抵達退休年齡,能夠享有財務自由的時光,黃女士若能繼續工作到60歲,才考慮退休,這樣對退休後的生活會有多一些幫助,至少公積金的累積儲蓄能倍增。
論投資,黃女士購買了股票信託、人壽險,談保障,黃女士購買醫藥卡、36種疾病險,加上人壽保險,算是概括基本的保障。
假如在退休後,公積金儲蓄不足以應付所需的開銷,將目前用來投資的雙層排屋脫售,也是可行的辦法,而且在退休後,不需繼續面對房屋貸款供期的負擔。
無急用
不需考慮售屋
不過,假如不需動用大筆資金,其實也不需考慮脫售房屋,以目前情況,租金足以概括房貸供期,而且租金仍有調高的空間,投資是取得正回酬。
另外,兩人還有一間準備在退休後回鄉養老居住的單層排屋,至少解決了住的問題,況且單層排屋的房屋貸款供期剩下10年,在黃女士退休之前,這間房屋的供款已經還清。
再來,其他一些開銷,例如退休基金保險、教育基金投資,可能已經期滿,而且可以收成,退休後的生活開銷,除了基本的日常生活開銷,父母零用錢、車險、維修與車油,所需的數目也不算大。
因此,嚴格來說,兩人在退休後,假如生活簡單、身體保持健康,醫藥費也不多,其實不會面對財務問題,當然,要經常出國旅遊,可能比較不容易規劃。
在一個生活費日益高漲的年代,旅行被視為比較奢侈的活動,一個星期或10天的旅遊,可能用掉一萬令吉,這可能只是比較普通的旅遊配套,如果是豪華團或是前往歐美等國家,恐怕就不只是這個開銷數目。
本期主答:永佳財務規劃公司首席理財規劃師陳建業碩士(星洲日報/投資致富‧財富問診‧文:鄭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