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12, 2011

SIN CHEW PROPERTY INTERVIEW: 走出隆市買屋

走出隆市買屋
 * 投資致富  ,  2011-03-06 19:13
 (圖:星洲日報)

房價升勢未見放緩,儘管一些人認為,市場存在炒樓現象,可是,房價依然沒有降溫的跡象,加入望屋興嘆的社會新鮮人,似乎越來越多。

論個人的財力,踏出校門的社會新鮮人,如果把目標鎖定巴生河流域,也許要退而求其次,將目光轉向公寓。

80後的社會新鮮人,踏入社會工作,平均薪金在2千令吉之間,即使沒有汽車供期負擔,買得起的房屋,價格也不可能超過15萬令吉。

隨著中高價房屋一再被炒高,擁有的上揚空間比較有限,市場人士可能將目光轉向密度較高的中價房屋,在巴生河流域,類似這樣的房屋,多數是中價公寓,而且密度也比較高。

實力產業經紀公司總裁陳建業指出,為了順應形勢,發展商可能會興建更多面積較小的單位,以迎合市場的需求。

在經濟轉型計劃下,交通系統日趨完善,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的路程、車程將相應縮短,人們購置產業的地點,可能要跟隨轉移,建議中的地鐵/捷運設施完成後,從加影到雙溪毛糯的路程與時間將大大縮減。

他補充,如果外資進駐本地市場炒樓房,他們多數鎖定高檔共管公寓,有地房產的比例較小。

怡保屋價漲非炒作

談到房價高漲,傳外國買家在巴生河流域一帶,進行高檔產業炒作活動,一些洋房屋價飆高50至100%,發展商競相推售百萬令吉的產業,令人擔心炒屋風恐怕會帶來產業泡沫而掀起風暴。

這股炒風會否蔓延至其他州,例如與雪隆只有一州之隔的霹靂州和怡保,以及森美蘭州的芙蓉?

霹靂州產業界人士表示,怡保和霹靂州的屋價仍遠比吉隆坡便宜,而且到來怡保購買房屋的外國人不多,投機炒屋現象不明顯,並未掀起炒風。

怡保的屋價比起10年前漲了許多,10多年前一間普通雙層排屋仍低至10萬令吉,甚至能以不到10萬令吉買到,可是目前一般雙層排屋的價格已達到20萬令吉左右,令許多人望屋興嘆。

霹靂房地產發展公會主席拿督李友顯表示,中央政府規定外國人購買的房屋價格必須超過50萬令吉,而霹靂州行政議會也規定外國人購買的房屋價格須超過35萬令吉。在怡保和州內的毗連排屋,價格未達到這水平,因此外國人不可能鎖定購買有地排屋。

怡保和州內有一些高檔產業和高價房屋,價格介於50萬至70萬令吉之間,並獲得參與“馬來西亞,我的第二家園”

計劃的外國人購買,但數目不多,而且多數是買來自己居住,過舒適的退休生活,並非為了炒高屋價。

建材漲價導致

針對怡保一帶屋價比10年前漲了許多一事,他表示,目前怡保屋價已提高,雙層排屋20萬令吉或以上,這是土地和建築材料價格高漲的結果,而非炒風而起。

他說,一般被炒起的房屋,在經濟不景時價格會大跌,如吉隆坡在之前經濟放緩時,一些屋主拋售,致使屋價跌了20至30%。

外國人少怡保購屋

房屋發展商拿督劉殷銓表示,在怡保,房屋價格可說炒不起,因此沒有出現炒屋價的現象。

他說,怡保的房屋價格仍很便宜,不像首都吉隆坡,吉隆坡的屋價已高漲得相當厲害,甚至比怡保高出2、3倍。

台商撤資離開

在怡保購屋的外國人不多,以往台商在怡保投資時,會購買屋子自己居住,可是目前許多台商已撤資,離開了怡保。

劉殷銓指出,怡保的屋價即使提高,在這幾年來也只是大約提高20%而已,不如吉隆坡的提高50或100%。

目前建造房屋的成本提高,包括土地、建築材料和工資都比以往高,造成怡保房屋價格漲價,這不是因為炒風引起。

霹靂房地產代理商公會主席拿督李昇表示,怡保沒有炒屋的條件,在怡保一帶,房屋價格仍便宜,而且外國人購買所佔比例不多,也沒有龐大的投資計劃,不可能將屋價炒高。

他說,在怡保購買房屋的外國人很少,而且外國購買者一般是退休人士,在“大馬,我的第二家園” 計劃下,或者是商人購買房屋自己居住。當中,日本人較喜愛購買公寓單位,但在怡保的公寓計劃不多,只有幾個而已。在怡保一帶的購屋者大多數是本地人,而且多數是買來自己居住,鮮少進行投資,怡保一帶的屋價雖已提高,但沒有高達100%

交通系統完善或外移芙蓉

至於芙蓉,情況與怡保稍有不同,陳建業認為,芙蓉與吉隆坡的距離比較近,從芙蓉到吉隆坡,只是從怡保到吉隆坡所需時間的一半,假設芙蓉到吉隆坡車程是1小時,怡保到吉隆坡至少要2個小時。

屋價高企或打消買屋

因此,如果巴生河流域一帶產業價格居高不下,會迫使一些人選擇走出巴生河流域,或是放棄買屋計劃,捨遠取近、干脆租屋好了。

不過,假如公共交通系統完善,可能有助於舒緩多數人擠在巴生河流域住宅社區的局面,如果有朝一日從芙蓉前來吉隆坡上班,搭公共交通工具,只需半小時到40分鐘,相信會有人選擇退出市中心,將置產的地點往外移,一來,房價比較低、二來,不必飽受驅車、擠車之苦,實現節能、減排,達到環保的目標。

可是,如果產業標價超過150萬令吉,發展商的目標對象一般是外國人,畢竟有能力購買的本地人並不多,即使是這個價位的三分之一,就是50萬令吉,有能力購買的人士,可能只佔本地購屋或投資買房者的30%。

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是:“租房不如買房”,的確一輩子租房,最後依然是無屋一族,儘管無屋一身輕,但始終會覺得欠缺安全感。

結語:購買房屋終究是許多人的生涯規劃,有些人視為一生中第一件財物,有些人則將之排在第二位,可能是因為工作需要,代步工具更為迫切,但多數人仍會儘所能,努力實現購買房屋夢想。
星洲日報/投資致富‧產業話題‧2011.03.07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