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 孩子的理财心理
人往往因为他们的信念,而转变成为他们的态度以至行为,最终变成他们的习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个人家庭背景、知识、信念、动机以及外在因素包括文化、经济、政策、局势、亲朋戚友等,都能够影响每个人的理财心理。在这个篇幅里,我们不想以偏概全,只不过想以普遍性的理财心理变化作个初探。
简单的说,人自出世至求学阶段,单纯是以一个消费者的形态出现。养育子女至到他们成材,是父母的天职。在这个阶段,父母有责任调教子女对金钱的“价值观”。
还没上小学时,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在这个年龄,父母理财方式与消费行为都是孩子学习的对象。父母节俭或奢侈,都会间接影响孩子以后用钱的方法。
父母也可以直接教育孩子的理财方式。孩子有时也会做出不合理的购物要求,比如物品价钱实在太贵了,类似的物品已经买得太多了或者买到不必要的物品,父母都应该循循善诱,讲出不买的理由,并要对自己的立场与原则坚持到底,使孩子能明辨消费的正确心理,并致力于培养他们储蓄的好习惯。
上了小学阶段,老师便开始代替父母理财的角色。在他们的心目中,老师无所不知,并且博学多才的人。有任何疑难,他们都会以老师的答案为准。可惜的是,我们学校都没有理财这一科目,小学生对理财没有完全的概念,家庭与学校,都应该教导孩子正确理财的知识,双管齐下,方为有效。不过,我们发现到很多父母对“金钱”两字,很难启齿,好似讲钱便俗不可耐而且市侩。由于耻于讨论,孩子难接受正确理财概念。
上了中学时,孩子个性开始变得叛逆。这个时候,父母对孩子的理财规劝,都必须循序渐进的,不可操之过急,不然就会弄巧反拙。他们崇拜偶像,对朋友的看法特别在意。父母应该了解他们所结交的朋友,他们消费与理财心态,尽可能邀请他们的朋友上门互相探访,解除家长与他们朋友间的阂膜,以及可以从谈话中更了解他们。我们在不刻意的情况下与他们谈谈某名人理财的过人之处,使他们能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新偶像。
企颈盼望,孩子终于大学毕业了,该是生活能够开始自立的时候。我们常常看到家里有一些钱的父母,由于心疼自己的孩子才毕业没足够的储蓄,不免很多方面都要“扶持”。搭公共巴士或地铁上班不方便,便出钱买车辆给他们上班。月底钱不够用时,便悄悄将钱塞在他的口袋里。这种作法,无异于培养他们依赖的心理,对理财的观念,不求甚解。
有些个性比较外向的,都会成群结伴,一到假日便四处寻欢作乐,夜夜笙歌。一些不跟从的,恐怕连朋友都没得做了。他们多以朋友为重,对以后不敢多想,只珍惜眼前的享乐。辛苦工作了一周之后,进行一些娱乐活动,也是疏解紧张生活的方法之一,原本无可厚非。不过,无预算的过度开支,使到原想筹够“老婆本”的计划泡汤了,婚期一再挪后。原本想要筹备一笔钱以便自行创业的,结果不了了之。
我们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理财更是如此。我们常听到一些人讲,如果当年年轻时不花天酒地,今天我该是如此一般风光了。言下唏嘘,悔不当初。
一个平凡的上班族,若想在有限的收入中储蓄更多的钱,就必须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否则,再多的薪水,也是妄然。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